最近小编有个感悟。在做A练习的时候身体舒服,没有什么不适感;做B练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某些部位好像能量在通过,略有不舒服的感觉,因此就认为B练习带起的能量比A练习多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认真的体会,忽然明白了,实际上是因为A练习把所有的能量都带起来了,所以通透、舒服;而B练习只带起了一部分能量,所以仍然有不太通透、不舒服的那个感觉在。
这其中固然有默认舒服不是感觉的惯性,但从根本上是忘记了对照原理,从理论上讲,本来A操作和B操作的能量走向就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,觉察力很重要,但是学习理论也很重要。
宗萨蒋扬仁波切讲过一段话:
如果我是一个好的老师就会看看你的强处和弱点在哪里!其中一个学生也许有一点困,因为在教他课程时他就在睡觉。对他来说应该先喝咖啡,再骑脚踏车。然后喝了咖啡真正有用,这就是挑战的地方。如果这个学生他变成一种传统的话,教人家一定要喝咖啡才去学脚踏车,这就是修行上的挑战。
一天,小编在开车时忽有所悟,想到宗萨仁波切的这段话不禁有了一个有趣的联想。如果我不清楚所悟背后的原理,不能正确归因,那么,我将来把自己有所悟的方法教给别人的时候,是不是就会这样说,你先得开着一辆车,在路上逛,吧啦吧啦。。。。。
我们通过学习,明白了原理之后,有什么现象直接用原理去对照。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,每个人对同一操作的反应也不一样,用别人的状态、理解做参照总是可能产生偏差;再说得严重点,万一有人忽悠你呢?但是如果用原理来做参照的话,也许会有自己理解带来的偏差,但总不会离大道太远。
有小伙伴问,开始练习吐气法了,怎么判断自己练得是不是正确?那就让我们对照书里、关于基本操作的内容看看吧:
舌抵上颚,取一舒适体势(坐、卧均可)保持不动,由鼻往外吐气至尽,自然止息片刻(不要憋气),至不能忍受时吸气,重复上述过程至练习终了。吐气法的关键点有两个,一是保持练习过程体势不动;二是对吐气至尽与下次吸气之前的一段止息过程的体会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体会吐气过程身体的状态,尤其是气尽时体内能量的升起。
我们可以检查自己在几个操作点上都做对了吗:
1、舌抵上颚:如果不清楚怎么做,可以参考这两篇:《舌抵上颚》《吐气法动画》;
2、取一舒适体势(坐、卧均可)保持不动:一个不动的体势,舒服的,放松的,都可以,然后保持不动;
3、由鼻往外吐气至尽:注意这里是鼻吸鼻呼;鼻吸鼻呼为什么要叫吐气法,请参考这篇《为什么叫“吐气法”?》;
4、自然止息片刻(不要憋气):这里的关键就是一直保持呼气的状态,或者说是呼气的势,不是有气不呼了,而是即使感觉没气了,还能保持一个呼气的状态。有憋气的感觉是可能的,也是正常的,但是有气不出真的憋气是错误的;关于自然止息可以参考这几篇:《自然止息的意义》《放松,再放松,吐出更深长的一口气》《自然止息与吐气强度》;
5、至不能忍受时吸气:不管吐气到啥程度了,感觉想吸气了,就吸气。刚开始练习时,由于不熟练,会有猛吸猛呼的情况,正常,坚持练习,慢慢就度过这个阶段了;为什么会猛吸猛呼,请参考这篇《吐气过程中肉体发生了什么?》《自然止息、肺通气和吐气中的几个相关现象》
6、重复上述过程至练习终了:这个可能涉及到要练多长时间的问题。可以练到自己不想练了为止。不过练得时间太短可能就啥反应也没有,小建议至少坚持练五分钟以上。
练习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两个点:
1、是保持练习过程体势不动;
2、是对吐气至尽与下次吸气之前的一段止息过程的体会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体会吐气过程身体的状态,尤其是气尽时体内能量的升起。如何体会能量的升起,请参考这篇《如何过渡到对能量运动的体会》。
对照以上内容,检视自己的操作,是不是就可以判断自己练得是不是正确了?如果有超出以上内容的问题,您可以详细描述,在打卡小程序里分享,咱们再讨论。收功做得是不是正确?
收功方法请参考这两几篇:《Hi,大侠,师傅喊你收功了!》《收功动作-下肢》《随时可以用的收功动作》《收功,说说脚吧》
收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在打坐过程中的排出的、可能堆积在肢体末端的废物给排出体外。最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我们的感觉,比如肢体末端包括手、脚、耳朵、皮肤和关节,可能有些胀、麻、痛等不适感,要通过收功清理掉。要注意,我们给的收功建议只是最基本的操作,在此基础上,哪里不舒服都可以再揉,尽量把自己这一坐不通的地方揉通了。当然,因为肉体的转化不那么容易,一次揉不通,就只能再来一次了。具体到每一次收功能揉到什么程度,凭我们的感觉了,如果下坐以后,还有很多、或是比较严重不舒服的部位,那下次就要再仔细、揉得时间长点。
标签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