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和治有何区别?

源自:健颐舒院 作者:陈一弘

 
    在论述如何“养”之前,我们应该梳理清楚“养”和“治”的区别。传统中医有“三分治七分养”之说。《素问•五常政大论》说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;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”。意思是说毒性大的药物治病,只能用到病邪去除十分之六,就应停药;用一般毒性的药物,只能用到病邪去除十分之七,就应停药;用毒性小的药物,病邪去除十分之八,就应停药;即便是无毒的药物,也不过用到病邪去除十分之九,就应停药。之后可以用食物进行调养,使身体恢复健康。用药过度,会徒伤正气,这也是中医整体治疗思想需要在技术上把握的分寸。
 
    中医对健康的定位,就是《内经》中所讲的“平人”。平人即意味着没有太过和不及,就是“常”的状态。而中医的治疗理念就是“无问其病,以平为期”,“平”不仅是治疗目标,还是要长期养护的目标。养与治的差异体现在从“偏人”到“平人”主要靠治,中医的“治”除了“以偏纠偏”,利用药物的偏性去纠病的偏性,同时还要辅以养的配合;但要长久的维持在“平人”的状态,主要靠养,养也是“以平为期”,这个平既是目标的平也是手段的平。因为手段的“平”和目标的“平”是同气相求、相辅相成的。也可以说是用“平”养“常”,这应该是“平常”这个词的本意。“平人”的“平”、“如常”的“常”、“三和”的“和”本意是一样的。只不过,前面两个字是名词、表象,而“和”是动词,有主动的意愿。治好病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护持“平人”的状态,所以要把身体维护好还得靠“平”去养,养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状态,就像25岁时候的生命状态。我们用平的手段来养,就是在养“长”,这才是养生的本。
 
    “平”的食物有几个特点,一是平的东西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能吃,它有其广谱性,像五谷杂粮就是“平”的,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吃且必须要吃的。第二个特点是会有一个缓慢的服用周期让身体回到“平”的状态,虽然作用的速度慢,但是只有慢的东西才能平稳的回复身体的“平”,并且才能较长期的维护“平”的状态,“偏”的药物是维护不住长期的“平”。“平”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状态,不是以药物、外在能量能够达到的。
 
    养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养身体的不足,和我们常鼓励个人发挥的“扬长避短”正好相反,正确的养生不能“扬长避短”,恰恰要养自己的短板,养身体的不足。
 
    一年有四季,一日亦有四季,早晨阳气生发应春,正午阳气生长应夏,下午阳气渐收应秋,夜间阳气收藏应冬。早晨就像一天中的春天,春天要播种,所以不仅一定要吃早餐,还要吃高品质的早餐,我们养的就是象春天一样生生不息的这个状态。
 
标签:    
相关文章